Banner iamge

我与外文社的故事(三)漫话德文部的前辈们

发布时间:2022-08-25
来源:
[字体: ]

漫话德文部的前辈们

▲本文作者,外文出版社德文译审栾旭文。

德文部的前辈有很多,其中也有不少来自德语国家的同事。本文所写的七位前辈,我或者有幸与他们共过事,或者与他们有过密切的交往。

“漫话”好像有点大不敬,其实这些前辈的经历都值得写一本书,但是囿于篇幅和材料所限,只能是浮光掠影。这些前辈大多是上世纪四、五十年代生人,可以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。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和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,同时他们更是外文出版社的创建者和建设者,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外文出版社的今天。

李希贤老师,上世纪六十年代入职外文社,同事们都称他“李博士”。不仅因为他用一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德国大学的博士学位,还因为他是少有的口、笔译俱佳的德语人才。由于词汇量极大,被称为“活字典”,有时候连“老外”都自叹弗如。年轻时的李博士“武功”也了得,他在北外的跳高记录多年后才被打破。身为青岛人的他爱喝啤酒,酒后爱聊天,说的最多的就是德文部过往的人和事,说者津津乐道,听者饶有兴味。

王浣倩老师,江南美女加北大才女。据她本人讲,学生时代曾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共舞过,想来是舞艺超群。我认识她的时候,她已经退休了,但是只要来社里办事,都会到德文部坐一坐。王老师性格活泼,口直心快,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爽朗的笑。即使后来生病了,每次打电话,她依然声音洪亮,乐观开朗。她待人极热情,却不愿意麻烦别人。去世几天后,我们才得知消息。现在回想起来,都是她可爱的样子。

戴世峰老师是上海人,穿着打扮很绅士,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。戴老师最擅长时政类图书的翻译和审定,有些文本难度很大,他不以为苦,反而很享受翻译过程中创造的乐趣。他编写的《中国历史》是第一本由中国人直接用德文编写的有关中国历史的书,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专门写信索要此书。戴老师喜欢甜食,但因身体原因不宜多食,据说有一次为了解馋,他特地买了生日蛋糕,回家后大快朵颐。

谷小云老师,是我走上翻译道路的引路人。我进入外文社就跟她一个办公室,直到她退休。十年共处一室,我受益匪浅,不仅是在业务方面,还有做人和做事方面。谷老师年轻时在陕北插过队,那段苦多甜少的日子练就了她坚韧沉稳的性格。通过常年不懈的努力,谷老师不仅成为经验丰富的翻译专家,而且在图书的装帧设计和编排方面也颇有心得。正是得益于她的传帮带,德文部至今保持了在图书编排方面的严格要求。谷老师热爱文学和艺术,骨子里一直是“文艺青年”。退休后,她不仅学钢琴,参加合唱团,还搞摄影,都做得有模有样。我有时想,如果谷老师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,肯定也会有不俗的表现。

任树银老师,现在是德语翻译界的泰斗,但是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他的情形。上班第一天,谷老师引我到他的办公室。只见一位中年男子正伏案工作,但是只见其身,不见其脸。过了一会儿,才看见一张戴着眼镜的脸从一摞字典后面慢慢抬起。我当时想,多年以后自己不会也成为这样的学究吧。但是熟悉起来才发现,任老师其实是个“弄潮儿”。他对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比年轻人还在行,还爱好爬山和摄影,而且都不是简单的玩票,不仅装备齐全,水准也是专业级的。任老师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对德语的热爱,常年保持学习的习惯,即使退休了,依然坚持每天学习,德语翻译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而且是少有的中译德和德译中俱佳的人才。

唐晓青老师,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德语,发音很纯正,有良好的语言基础。在工作中,她对图书的装帧设计颇有自己的想法,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书店观摩。她关于封面和内文的设计创意,往往既与图书内容相契合,又富有艺术性。唐老师对艺术情有独钟,尤其爱唱歌,还专门跟老师学过,达到了专业的水准,是外文社和外文局各种文艺演出的常客。唐老师不幸英年早逝,但是她在舞台上引吭高歌的模样让人难以忘怀。

Atze Schmidt是我来外文社后共事的第一位德国同事。曾是新闻记者的他,改稿如行云流水,经常能化腐朽为神奇。他身材高大,举止潇洒,每天上下班都戴一顶牛仔帽,颇有西部牛仔的风范。或许是得益于典型的“老外”形象,他多次受邀拍摄电视剧,虽是客串,他也乐在其中。最令他骄傲的是与歌手刘欢拍过广告,以“经纪人”的身份与明星来了次亲密接触。Atze经常在办公室喝啤酒,我刚开始想,德国人对啤酒是“真爱”啊,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家有“河东狮吼”,不喜其饮酒,只好如此这般。他和他的德国夫人是在中国相识相爱的,两人都喜欢中国文化,收集了许多跟中国相关的物件,我办公室里的两尊木雕小弥勒佛就是他们回国前留给我的纪念品。他们家的床也不是普通的床,而是中国传统的架子床。这种床结构精巧、装饰华美,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,后来也随着他们漂洋过海去了德国。Atze还是位美食家,会吃也爱做,经常在下班后背着布袋子去买菜,然后回家当“煮夫”。有幸尝过他做的德国菜,不知道地不地道,但是的确很美味。

回想起这些或共过事或没共过事的前辈们,总是感觉很亲切。他们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,但是音容笑貌宛如昨日;有的宝刀未老,依然奋战在德语翻译的第一线,为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保驾护航。

在外文社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,德文部的前辈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——数量众多、题材广泛的德文图书和成熟的翻译出版流程,他们兢兢业业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任劳任怨、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,也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“后生”。我们也将踏着他们的足迹,传承他们的精神,继续在翻译的道路上上下求索,将翻译事业的薪火代代相传!

Baidu
map